雷军谈造芯-至少要坚持十年投五百亿-力求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雷军在2025年年度演讲中强调,自研手机SoC芯片是小米核心战略,需至少坚持十年研发周期,并投入不低于五百亿元资金,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端旗舰芯片进入市场第一阵营,推动小米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科技巨头转型,此举源于小米早期造芯经历的曲折与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战略焦虑。
陶桃
小米十年造芯计划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2025年年度演讲中重申,自研手机SoC芯片已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战略路径。他表示,这一计划至少需要坚持十年时间,投入资金不低于五百亿元。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小米对芯片领域的深刻认知。早在2014年,小米创业仅四年之际,就全资成立了松果电子,开始探索自研SoC芯片的道路。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2017年小米发布了首款自研终端SoC“澎湃S1”,标志着小米正式迈入造芯行列。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该项目一度面临巨大压力,最终在2018年被迫暂停。

雷军在演讲中动情复盘了这一段历史,坦言当时决策“艰难”,但也从中吸取了宝贵教训。2021年,小米重启造芯计划,这次目标直指高端旗舰芯片。他强调,芯片是小米走向全球科技成功的关键一环,绕不过去,也不能绕过去。十年五百亿的承诺,体现了小米对长期主义的全新诠释。在全球芯片供应链动荡的背景下,这一计划不仅是为小米自身赋能,更是响应国家半导体自主可控的号召。通过持续投入,小米希望构建完整的芯片生态,从设计到制造逐步实现闭环。
五百亿资金投入解读
五百亿元的资金规模,在半导体行业被视为“入门级”门槛,但对小米而言,这是一笔战略性巨资。雷军明确指出,此次造芯将从最高端切入,聚焦旗舰级SoC芯片,以确保小米手机在性能上与国际巨头如高通、苹果A系列抗衡。五百亿并非一次性砸入,而是分阶段持续投入,用于人才招聘、研发设备采购以及与台积电等代工厂的合作。根据行业数据,类似规模的投资已在华为海思等企业证明其价值,小米预计通过这一投入,逐步攻克Arm架构优化、AI算力集成等核心技术难题。
这一资金承诺也引发市场热议。分析师认为,五百亿足以支撑小米组建数百人规模的芯片设计团队,并覆盖从IP授权到验证测试的全链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小米财务健康的底气公司近年营收稳定增长,现金储备充裕,能支撑长期无回报期的研发。雷军还提到,造芯不是短期盈利工具,而是为小米生态注入“护城河”。如果成功,这一投资将显著降低小米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提升毛利率,并在5G、AI时代抢占先机。当然,风险犹存,如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影响供应链,但小米已通过多元化策略加以缓解。
雷军造芯焦虑与决心
雷军在演讲中罕见地袒露了造芯过程中的“难以言说的焦虑”,称压力一度让人“窒息”。这源于小米早期造芯的挫折:澎湃S1虽发布,但良率低、性能未达预期,导致项目夭折。雷军回忆,那时团队日夜奋战,却面临技术壁垒和人才短缺的双重打击。这种焦虑并非个人情绪,而是整个中国科技企业对“卡脖子”问题的集体心声。全球芯片市场被少数巨头垄断,中国企业起步晚、基础薄,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然而,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雷军展现出钢铁般的决心。
他表示,这次重启造芯是“认真的”,小米将以十年为周期,视之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演讲现场,雷军多次哽咽,强调“小米人从不轻言放弃”。这一决心也体现在行动上:小米已招募多名海归芯片专家,并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雷军的个人经历从金山软件到小米创业让他深谙坚持的价值。他相信,通过十年磨一剑,小米SoC不仅能进入市场第一阵营,还将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黑子网用户对此反响热烈,许多人视其为本土科技自强的励志案例。
自研SoC芯片市场前景
小米自研SoC芯片的旗舰定位,直指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这一选择被视为明智之举。雷军透露,新一代芯片将集成更强的AI引擎和影像处理模块,目标是让小米15系列手机在AnTuTu跑分上跻身前列。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2025年全球手机SoC出货量预计超20亿颗,中国市场占比逾四成。小米作为全球销量前五的厂商,若自研成功,可节省每年数百亿采购成本,并通过差异化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 解读这一前景,需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国产芯片如展锐、天玑系列已崭露头角,小米加入将加速生态成熟另一方面,国际制裁和技术封锁仍是隐忧。但雷军乐观其成,他指出,小米将借鉴苹果的垂直整合模式,从芯片到终端一手包办。这不仅能优化功耗和续航,还为IoT、智能家居扩展芯片应用。长远看,自研SoC将助力小米从“性价比之王”转型为“技术驱动者”,在元宇宙、汽车电子等领域布局更广。行业专家预测,若十年计划顺利推进,小米芯片业务或在2030年前贡献10以上营收,成为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