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身份证复印件要写明用途
在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时若未写明用途,就可能被滥用或泄露,此举关乎公民信息安全,提醒机关或单位在收取复印件之时加强责任意识,以“用途透明”为前提,才能维护隐私与权益。
刘思瑶
晨光透过窗户,李先生打开社区服务中心门,一手拿着身份证复印件,一手捏着文件夹。他要办理低保补贴,可带去的复印件上只有他的姓名与号码,没有写明用途。工作人员礼貌却坚决地说:“请您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比如办理低保补贴使用,再复印无效,才能接受。”李先生愣了一下,说觉得自己拿来就能用,没想到还要写用途。 几天前,他在银行开户时,也被要求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手写“银行开户用途,再复印无效”的文字,否则银行柜台不收件。

那一刻,李先生在队列里听到旁边老人无奈地问:“我写不清楚这些,能不能让孩子帮忙?”工作人员耐心说:“为了您的安全,也为了控制风险。”老人叹气默写几个字后,才把复印件递交。 在法律界,有人指出,没有用途说明的复印件就像一张空白支票,任何人拿去都可能冒用。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注明用途并采取严格限制措施身份证号、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需要保护,不应被随意复制与流转。法院也曾发布提醒,复印件上标注用途、限制再复制与使用范围是防止不法分子冒用身份信息、造成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
王老师在一所小学当教员,经常被要求收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她发现,以前家长提交复印件后没有任何用途说明,复印件随意放在文件夹中、被多次复印或扫描,有的被电子邮件传送,有的被收发室长期保存而无人问责。后来学校在教育局指导下,统一在复印件上要求注明“仅供某某用途使用”“再复印无效”“仅供学校档案使用”等字样,每张复印件都由家长签字确认,并标注日期。 几位法律专家指出,如果单位或机构要求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却没有写明用途或用途模糊,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中的“目的明确”“最小必要”原则。
有人建议,复印件上用途说明应清晰写三行:“用途”“使用期限”“使用机构”,并建议压住身份证号部分盖章,不给恶意修改留下空间。 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小张发起“身份证复印件用途标注普及”倡议,用实际案例教育老人和居民。当他去老人院做宣传时,遇到一位老太太说:“我每次交复印件都怕被人拿去做别的事,听你这一说,我以后交证件一定要写用途才放心。”老太太的声音颤抖,却让人动容。 李先生回家后在朋友圈里说:“我以前以为复印件只是复印件,没想到一个用途说明就能改变风险。”
朋友回复:“像写仅用于办理低保,再复印无效这种话,简单但重要。”这种讨论悄然在社区里流动,大家渐渐意识到身份证复印件不是人人都能随意提交,不写用途不是小细节,而是潜在隐患。 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政策文件里明确要求,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在执法或审查中,应审查复印件用途是否注明,并督促单位或机构必须落实“用途标注”“限制转借”“再复印无效”等制度。一旦发现滥用,将依法追究责任。 在一次政策宣讲会上,有一位老人听见讲师说:“提交身份证复印件要写清用途”,老人抬头,双眼湿润:“我这把老骨头,只希望我的信息不要被乱用。”
旁边的人默不作声,却都有共鸣。因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少人确实因为身份证复印件被诈骗、冒名顶替,甚至财产被盗,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这个小小的写用途制度,看似繁琐,却是保护隐私与安全的一道防线。无论是低保补贴、银行开户、学校档案,还是社区活动,只要复印件用途不清,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的手里,可能带来无穷麻烦与痛苦。李先生最终感叹:“我希望每个单位都能把用途写清楚,不给冒用留余地,也让我们用证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