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买的东西10年翻百倍不叫捡漏
马未都谈“十年百倍不叫捡漏”,区分时间红利与眼力差价,并回应捡漏伦理边界同日谈及观复博物馆捐赠意向,凸显私藏与公共性的平衡。
酥酥
马未都捡漏定义十年百倍不叫捡漏采访解读
新京报在9月23日发布的专访里,马未都抛出一句“今天买的东西隔10年翻100倍不叫捡漏,那是它的命”。一句“它的命”,把时间带来的估值漂移和当下买入的议价能力,硬生生拆成两条线。他不是否认买得便宜,而是把“便宜”从“时间红利”里剥离出来,强调捡漏的本质是当时当刻的信息与眼力。 同一次对谈里,他还说要“给捡漏正名”。这话锋并不刺激,甚至有点啰嗦正名意味着划线:靠眼力识别被错定价的物件是一种能力靠欺瞒混淆视听则是红线外的事。

把这层话说透,才知道“十年百倍”的例子并非炫耀,而是拿来做反例。
十年百倍不等于眼力差价古玩估值逻辑与样本偏差
十年百倍听上去热血,但从金融学看更像“行情复利效应”的结果:市场在变大、偏好在迁移、供给在收缩,涨的不是某个人的聪明,而是整个周期的波浪。有的器物在时代叙事里被重新定义,价格曲线自然抬升,这类收益不叫捡漏,叫“站在了风口旁边”。 真正的捡漏,是在价格发现还没完成时,抓住了错配。可民间故事总爱只讲“低买高卖”的爽点,忽视了大样本里无数颗“没涨、砸手里、修复翻车”的暗雷。十年百倍是幸存者的烟花,统计学却提醒你:请把看不见的沉默样本也算进去。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边界买卖公平怎么立规矩
古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天然存在,行家吃的是“认知溢价”,这并不等于有理无责。马未都区分了两件事:识别与欺骗。前者靠眼力鉴别被错估的对象,后者则是故意隐瞒瑕疵、虚构来历、移花接木。前者会被市场慢慢校正,后者迟早付出法律与信用的复利代价。 立规矩的方法并不玄:卖方对修复、瑕疵、来源做尽可能的书面披露,买方对真伪与保管承担相应的专业判断平台或者行规承担争议调解与样品抽检。当这些“无聊的手续”成为共识,所谓“捡漏不道德”的泛化指责,自然会被精确的条款瓦解。
观复博物馆捐赠意向延展私藏与公共性的微妙平衡
同一轮采访里,他还谈到“会捐掉观复”的意向。把私人收藏转向公共性,不仅是情怀标签,也是治理问题:捐的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未来谁来运营?藏品如何开放、如何数字化?每一个问题都对应预算、法律与公众沟通的一整套机制。 更有意思的是,这与“给捡漏正名”在叙事上互为补位:前者讨论个体能力与市场效率,后者强调文化资产的公共回流。当收藏家的角色从“占有者”转成“托管者”,社会对他“低价买入”的敏感度会下降,因为人们看到的是更长的公共链路而非短线套利。
媒体传播链条与断章取义的流量阈值如何识别
这次观点先由权威媒体整版发布,随后被各家聚合截成短句在全网漫游。我在黑子网刷到的二次分发里,标题常把“正名”砍掉,只剩“十年百倍不叫捡漏”,像把菜只端了酱料不端主食。流量当然更猛,但语境被抽空,容易激化“道德审判式”吵架。 应对办法并不复杂:先看首发时间与完整视频,再看记者提问的上下文,最后看同日同源的关联内容比如关于博物馆捐赠与个人选择的回答。把零碎的热句接回原文,你会发现这不是“为投机辩护”,而是把“价格发现、伦理边界与公共性”三个齿轮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