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冰豆浆比热豆浆贵1元
肯德基被曝同款豆浆冷热不同价:冰豆浆比热豆浆贵1元。门店称因杯型容量不同16盎司对12盎司且“冰款不加冰”,部分门店因客诉增多暂停冰豆浆。争议点在差异化定价的透明度与成本解释。
何秋事
肯德基冰豆浆贵1元事件时间线 门店回应与舆论引爆点
事情从“同品不同价”的截图与门店价签流出开始发酵,热搜点在于:冰豆浆标价比热豆浆高1元。多家媒体随即采访到门店员工,回应称差价长期存在。其核心解释并非“加冰收费”,而是杯型容量差异:冰豆浆用16盎司杯,热豆浆用12盎司杯,且冰款不额外加冰。也有报道提到,个别门店为减少争议与客诉,临时下架了冰豆浆。

16盎司对12盎司的杯型差异 定价逻辑与“冰块刺客”误解
按门店口径,容量大约多出四分之一,价格差1元,看上去是“量价相符”。但消费者真正纠结的是“透明度”:菜单是否明确标注容量?门店是否同步解释“冰款不加冰、只是杯型更大”?有分析指出,平台传播把话题带成了“冰块刺客”,可门店强调并无加冰,争议的根本仍是“你让我多花的钱,究竟买到了多少可量化的东西”。这要求品牌把“16oz12oz”说清楚,不要让顾客靠猜。
冷饮为什么更贵 冰链能耗与包材差异的隐形成本
从行业面看,冷饮背后并不只有“低温两字”。制冰与冷链存在水电耗、人力与折旧,包材大杯、杯盖、封膜也会抬高单杯成本运输半径、装载率与中转冷库的选择,都会把成本推上去。把这些摊到一杯饮品上,哪怕只贵一元,也能解释一部分定价差。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若没有被品牌转化成面向消费者的通俗解释,就很容易在社交媒体里被一句“加几块冰也要收钱?”掀翻舆情。
客诉成本与门店取舍 差异化定价的沟通与风控
报道提到,因“为啥贵1元”的反复问询与投诉,有门店干脆申请暂停冰豆浆售卖这说明差异化定价如果解释不充分,单位利润可能抵不过客诉与沟通的时间成本。对品牌而言,两条路要同步走:第一,前置教育,把容量、杯型与是否加冰讲清楚,最好在价签与点单页直观展示第二,用套餐与优惠券吸收敏感定价,让“贵1元”的体感被组合价格稀释,避免让顾客在收银台当场纠结。否则,每一次“多一块”的争议,都会在社媒上滚成雪球。
消费者如何更理性比价 标注、对照与“用脚投票”
对消费者,最务实的就是“三步走”:看清容量标注与杯型比较到手毫升数的单价不满意就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转向套餐或替代品。对品牌,长期最优解只有一个:把“贵在哪里”讲人话、讲到位,别让前台员工用十分钟解释那一块钱。一次清晰沟通,胜过十次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