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
此事一则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通知引起公众强烈反响,讨论点集中在“安全风险评估”“建议非强制”“老人身体状况”几方面。这背后深层关系到家庭代际责任、学校制度边界与社会安全机制种种细节显示,这并非一纸通知能定论,而是家庭与社会信任与制度安排的拉锯。
芥末小章鱼
秋日的一个清晨,小学门口的门卫望着校门前来来往往的学生与接送的人群,觉得一切似乎没变,但手机上一条通知消息让他心中泛起裂痕。那条通知来自南沙区一所小学,标题虽很温柔:“建议老人接送前请考量身体状况”,内容却明确写着“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承担接送任务”。这条“建议”,在社区微信群里迅速被截图传播,不少家长当天就在群里反复讨论,“我的妈妈能不能再去?”、“是不是学校认为老人就危险?”

。 小孩小彤每天由奶奶接送,奶奶早年膝盖有些毛病,走路不快,但从未有危险表现。通知出来后,爸爸特意打电话给奶奶:“你觉得累吗?要不要我下班早一点来?”奶奶心疼又矛盾,“我接她送她习惯了,也希望她安全,可要大家认为我不行,好像我就被怀疑了。”学校方面则回信给家长会代表,说这只是建议出自安全考虑,不具强制性教育局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理解家长实际情况,会调查是学校发的还是教育局层面正式通知。 社区里有几个老人听了议论后,有人说:“我们到校门口的时候还看到校方后勤阿姨提醒老人走斑马线、提醒带手套带雨披什么的,那些小细节以前也有。”
有人又说:“全是因为怕老人反应慢,怕交通事故,我们这些年接孩子上下学真有惊险过。”某位家长在微信群中写:“孩子放学一刻,我看着奶奶慢慢走过马路,我心里比谁都急,我不能因为通知就觉得老人都不能做这件事。”另一边,有家长觉得制度有必要,“如果学校能提供接送服务或者志愿者帮忙接送,子女安全就更有保障。” 而在教育局内部,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若被误读为“强制”恐会伤害老人家感情,也可能引发投诉若公开通知、过度强调,则可能形成舆论压力,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被边缘化。
最终,教育局决定将此事记录备案,同时要求学校在通知中增加“建议而非命令”“尊重家长决定”“考虑实际条件”的措辞,并通过家长会收集反馈意见。 在一个晚上,小彤做作业时,她问奶奶:“你还愿意来接我吗?”奶奶笑着说:“当然,只要你安全,只要我能力允许。”小彤又问:“老师说的建议是不是怕你出事?”奶奶拍拍她:“那是关心,不是说不能,只是想让大家都注意安全。”小彤心里松了,她决定画一幅画:校门口,奶奶牵着她的手,斑马线上有红绿灯,阳光从树梢照下来,她笑着。
画里没有通知,也没有争议,只有温暖与关心。 这个小故事里,不只是“建议”的措辞让人反思,也让人看到学校与家长、老人之间信任与情感的纠葛。制度如果温柔便好,让关心成为前提,让尊重成为形式,让安全与家庭责任并肩,或许能让争议少一些、理解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