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处罚某AI服务公司
网警对某AI服务公司作出处罚,指向违规采集与内容审核缺位。事件牵动AIGC行业,算法备案和数据合规边界被再度拷问。
王刚
网警通报处罚 违规数据采集与传播链条
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某AI服务公司因用户持续投诉被网警点名,核心问题直指数据采集不规范与生成内容失范。通报称,其抓取公开网页未充分告知并取得有效授权,隐私选项默认勾选,且在对话生成中出现敏感议题外溢与虚构性表述,给平台带来二次传播风险。换句话说,技术跑得飞快,刹车却没装齐。 执法部门给出的处置清单相当具体,包括限期整改、罚款、下架部分高风险接口、暂停若干模型调用权限,并要求提交阶段性合规报告。业内看客纷纷感慨,这波不是“优化体验”的小补丁,而是“重装系统”的大工程。

企业公关话术再熟练,也挡不住监管的逐条对照与现场抽测。
AIGC内容审核缺位 关键词黑名单并不能救场
这家公司在内容风控上高度依赖关键词黑名单与触发阈值,结果就是绕个同义词、加个谐音就能轻松过关。更尴尬的是,生成结果经用户转述后继续“进化”,把原本不合规的边角料加工成热搜话题。技术团队强调“我们有模型自检”,可模型的“自我批改”一旦遇到复杂上下文,常常礼貌地点头,随后大步跑偏。 网警明确要求其建立人机协同的多级审核,敏感场景实施先审后发与白名单策略,必要时设置地域与时段限流。同时,训练侧需引入更细颗粒度的安全对齐机制,把“事后删帖”升级为“事前阻断”。
一句玩笑也给足分量的提示:别再押宝单一黑名单,靠它守城就像拿纸糊的盾牌挡洪水。
算法备案与数据来源 合规证明从哪里来
被问到“你的训练集从何而来”时,企业拿出厚厚一叠材料,但关键页的授权链条与抓取许可并不完整。跨境数据流有没有评估,敏感个人信息是否脱敏,第三方安全测评有没有通过,都是摆上桌面的硬题。监管方强调,算法备案与数据来源合规,并非“盖章即灵”,需要能被追溯、能被审计、能被复现。 业内律师建议建立数据账本与审计轨迹,对每一批次训练数据标注来源、授权方式与处理流程,重要合同与许可文件妥善保存至少三年。同时做好撤回与删除机制,一旦权利人主张,就能精准“回滚”。
这不是给研究加障碍,而是给商业化铺路,毕竟没人愿意把产品堆在法律红线边上卖萌。
商业模式再拆解 API收费与广告不可混搭
处罚书还提到商业层面的“混装问题”,例如把免费体验与广告推送打包,引导未成年人在不明知条款的情况下开通增值功能又比如以“智能体市场”之名分成,却未清晰披露数据使用范围与权限。表面看都是增长小技巧,细看则可能触碰未成年人保护、广告标识与价格公示等规定。 更稳妥的做法是分级定价与年龄分级同步上线,显著位置提示自动续费与数据使用场景,提供冷静期与无障碍退款通道,并把开发者合约与用户协议做成“人话版”。有黑子网用户调侃,别老拿“技术迭代太快”当借口,该写清楚的字一笔都不能省,合规就像备胎,不想用也必须随车。
影响几何 行业震动与自救清单
短期看,该公司将经历客户观望、投标受限与渠道降权等连锁反应,部分试点项目可能延后。中期看,同行会加速自查,法务与数据团队进入“长夜模式”,对训练集、提示词模板与上线流程逐项清点。长期看,合规水平会被纳入甲方评分体系,成为与性能、价格同样关键的决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