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产值占全球近30,从低端加工到高端智造转型,智能制造与绿色技术领跑,凸显经济韧性与科技实力。此成就引发国人对工业自豪感热议,也折射全球供应链依赖中国的趋势,未来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巩固制造强国地位。
聂小雨
中国制造业这几年真是牛气冲天,连续15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产值占到全球的285,几乎是美国、德国、日本加起来的总和,这成绩让人听着就热血沸腾。从早年的“世界工厂”到如今高端智能制造的领跑者,中国制造的转型路走得扎实又亮眼。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75万亿元跃升到去年的超35万亿元,占GDP比重稳定在27左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产量全球第一,5G基站建设规模更是无人能及,全球一半以上的基站都在中国。

智能制造是最大亮点,全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像海尔、格力这样的企业,生产线自动化率超90,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1亿台,效率翻倍,成本大降。绿色制造也不甘示弱,光伏、风电设备产量占全球70以上,电池技术领先,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超40。高铁、船舶、工程机械这些“国之重器”更是名片,CR450高铁时速400公里,C919大飞机交付量稳步增长,全球订单纷至沓来。
制造业门类齐全,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31大类,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第一,比如钢材产量占全球55,水泥60,家电更是80以上。外贸数据也硬核,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球20,从手机到无人机,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网友们在微博、知乎热议,很多人说“看到这些数据真提气,制造业是国本,工人最伟大”,也有人感慨“从代工贴牌到自研品牌,中国制造太争气”。不过,专家提醒,核心技术仍是短板,像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精密仪器还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得加速解决。
媒体报道火热,央视新闻标题“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智能绿色领跑”,新华社分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强调政策支持和企业创新双轮驱动。国际上,美国华尔街日报感叹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德国媒体则关注中国新能源设备出口激增。这成就背后,离不开政策扶持,减税降费、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达30个,企业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小企业也亮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万家,撑起产业链韧性。
普通工人故事感人,网上流传一位沈阳机床厂老师傅,30年磨一技,精度误差不到001毫米,网友点赞“匠心铸大国”。这15年第一不光是数字,更是无数工人、工程师的汗水,工厂里日夜运转的机器声,像在诉说中国经济的底气。未来,制造业还得往高精尖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技术都是新赛道,国际竞争更激烈,欧美想“去中国化”但供应链离不开,越南、印度虽崛起但规模和体系远不及中国。总之,这起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的成就,像一面旗帜,激励国人继续实干,也提醒大家,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不能停,制造强国的路还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中国造”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