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学综合征-竟包括抑郁焦虑-别把开学抑郁当矫情
“别把开学抑郁当矫情”提醒家长和学校正视青少年开学季的心理压力。许多学生因学业负担、人际关系或生活节奏变化,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甚至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常被误解为“矫情”,但实际上可能是抑郁情绪甚至抑郁症的前兆。专家建议通过调整作息、倾听孩子心声、科学管理压力,及时干预,避免问题恶化。
惠子ssica
又到开学季,孩子们背上书包,迎接新学期的同时,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变得不太对劲。有的孩子情绪低落,动不动就发脾气,有的甚至一提到上学就头疼、胃痛,甚至拒绝上学。这种现象被媒体称为“开学综合征”或“返校抑郁症”,但很多家长却误以为孩子只是“矫情”。其实,这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求救信号,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5年8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到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崔永华主任医师指出,临近开学,孩子们容易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或生活节奏切换,出现心理不适,比如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失眠等。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孩子正经历抑郁情绪。崔医生强调,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有明显区别:抑郁情绪持续时间通常在两周以内,程度较轻,不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而抑郁症持续两周以上,严重干扰日常生活,甚至可能伴随自伤念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以一位初三学生小林化名的经历为例,她在中考后进入重点高中,面对学业压力和同学间的激烈竞争,成绩垫底让她变得自卑敏感,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她曾向父母倾诉,却只得到“学习压力大很正常”的回应。直到高二,在学校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小林被确诊为抑郁症,开始接受治疗。小林的经历提醒我们,家长不能简单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归为“不上进”。专家呼吁,忽视这些信号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也提到,从神经科学角度看,开学季的心理不适与大脑调节机制有关。假期轻松状态与开学紧张模式的切换,会让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产生冲突,导致睡眠紊乱、情绪烦躁等症状。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采取阶梯式调整作息,比如每天提前15分钟早睡早起,避免“暴力叫醒”。此外,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每天40分钟的阳光活动能帮助恢复精力。 除了生活调整,情感支持同样重要。崔永华医生提出三种方法帮助孩子缓解抑郁情绪:首先,家长要保持自身情绪稳定,通过情绪卡片、绘画或写心情日记等方式,引导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其次,提前一周调整生物钟,制定小目标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状态最后,教孩子管理学习压力,比如用番茄时钟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来劳逸结合。
这些方法简单实用,能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青少年抑郁的根源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学业压力密切相关。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一半是在校学生。学业压力、父母高期望、学校考试评比等是主要诱因。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指出,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期望过高或教育方式不当,都可能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央视新闻的报道中,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的何凡主任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初二女生因父母闹离婚,情绪压力无处释放,出现自伤行为。
医院通过家庭心理治疗,让父母参与进来,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孩子的状态才逐渐好转。这表明,家长的改变是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 开学季的心理问题并非无解。教育部等17部门在2023年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专家还建议,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避免将孩子的求助误解为“矫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开学季不仅是新学期的开始,也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挑战期。家长们不妨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烦恼,用理解和支持帮他们驱散心头的阴霾。如果发现孩子情绪持续低落或有严重症状,千万别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少一些压力,多一些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