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酸菜鱼活鱼现杀遭质疑-7分钟3菜上齐-客服澄清仅鲜活门店现杀
太二酸菜鱼门店宣传“活鱼现杀”引发消费者质疑,媒体实测点单仅7分钟上齐三道菜,包括招牌酸菜鱼,远低于现杀鱼片所需时间。客服回应称,仅“鲜活门店”提供当天到店活鱼现杀,其余门店使用每日鲜配鱼柳切片腌制,强调非预制菜,但门店分类信息未明确公示,导致宣传与实际操作不符,事件登上热搜,暴露连锁餐饮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的矛盾。
陈晓迪
太二酸菜鱼7分钟上菜质疑事件
9月14日,媒体记者在杭州太二酸菜鱼某门店实测点单后,仅7分钟内三道菜全部上齐,其中包括主打的酸菜鱼。这速度让消费者直呼“杀鱼切片都来不及”,直接质疑其“活鱼现做”宣传是否真实。店员解释称,鱼块是统一配送的,在门店内现场切片并腌制,但未提及是否为活鱼。次日,“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超1亿,网友纷纷吐槽“预制菜风波又来了”。太二酸菜鱼作为海底捞旗下品牌,曾以“排队王”闻名,主打西北菜风味和硬核店规,如不拼桌、不加位、不减辣等,但近年来门店扩张过快,服务体验下滑,此次事件进一步放大其经营困境。

杭州23家门店中,多家处于暂停营业或关闭状态,实测门店虽标榜鲜活,却在操作上暴露标准化痕迹。这不只是一次上菜速度的争议,更反映出连锁餐饮在追求效率时,如何平衡宣传承诺与实际交付,消费者期待更透明的菜单标注,避免“鲜活”成为营销噱头。
太二客服回应鲜活门店活鱼现杀
面对质疑,太二酸菜鱼官方客服迅速回应,澄清并非所有门店均使用预制菜,而是分为“鲜活门店”和“标准门店”两类。其中,“鲜活门店”提供活鱼当天到店现杀服务,确保鱼片新鲜其余门店则采用每日鲜配鱼柳,在门店内切片腌制后烹饪,强调全程冷链配送无预制。客服表示,目前全国“鲜活门店”约68家,占总门店比例约12,计划明年完成所有门店调改,统一升级为鲜活模式。同时,部分门店已开始建鱼缸,展示现杀过程,以增强透明度。
此回应虽试图平息风波,但也暴露了门店分类未在官网或小程序明确公示的问题,导致消费者点餐时难以区分。事件中,杭州实测门店属于标准类型,使用鱼柳而非活鱼,这与品牌整体“活鱼现做”宣传形成落差。解读来看,太二的回应体现了危机公关的及时性,但长远需优化信息披露机制,如通过APP实时查询门店类型,避免类似误导。消费者反馈显示,此类澄清有助于重建信任,却也提醒餐饮企业,宣传语需与实际匹配,方能避免舆情升级。
太二酸菜鱼一年关65家店经营困境
过去一年,太二酸菜鱼关闭65家门店,杭州市场尤为惨淡,23家门店中近半数暂停营业或歇业关闭,核心商圈如西湖店也面临空置。此数据来自第三方平台统计,显示品牌从巅峰时的全国超500家门店,收缩至约550家左右,关店潮与消费疲软、租金高企密切相关。曾以“网红打卡地”爆火的太二,靠独特氛围和辣度店规吸引年轻客群,但疫情后消费者偏好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平价餐饮,高端定位难以为继。事件中,上菜速度质疑进一步打击品牌声誉,网友评论“没人吃了”直指客流下滑。
太二母公司海底捞虽注入资源支持,但关店并非孤例,海底捞自身也优化门店结构。分析此困境,太二需反思扩张策略:早期靠流量营销,后期服务跟不上,导致口碑崩盘。关店潮虽是行业常态,却凸显太二在标准化运营中丢失“鲜活”灵魂,未来调改鲜活门店或成转机,但需配套降本增效,如优化供应链和菜单简化,方能重获市场青睐。
预制菜风波下连锁餐饮宣传陷阱
“预制菜”争议在餐饮业反复上演,太二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早在2023年315晚会,多家餐厅就被曝光“活鱼现杀”实为预制鱼片,引发行业自查。此次太二7分钟上菜,迅速联想到辛巴假燕窝或海底捞调料包争议,网友质疑“活鱼现做”是否成行业潜规则。客服强调非预制,但鱼柳配送模式仍被指“半成品”,与现杀差距明显。解读预制菜风波,其根源在于消费者对“新鲜”的心理预期与餐饮效率追求的冲突:预制提升标准化、降低成本,却易被贴上“工业化”标签,损害高端感。
太二作为头部西北菜品牌,主打手工现做,却在规模化中妥协,此次仅12门店鲜活,更显宣传泛化问题。行业警示在于,虚假宣传非仅营销失误,还可能触及广告法红线,监管部门已加强抽检。餐饮企业应转向透明化,如公开供应链和现杀视频,方能避开陷阱。长远看,预制菜合法合规无罪,但需明示使用,避免“鲜活”成欺骗工具,推动行业向品质竞争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