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计划”亮相长春航展
“南天门计划”在长春航展首秀,以近空间可复用平台与模块化载荷刷屏。本文用时间线、技术要点与观展避坑清单,拆解其真身与用途,把看热闹变成懂门道的“快课程”。
真优美
近空间可复用平台首秀
展台中央的“南天门计划”模型外形修长,翼展宽、机身细,工作人员只点到“近空间、长续航、可复用”几个关键词。相比传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它更像介于平流层气球与高空平台之间的“新物种”,讲究在二十公里量级高度“耐住寂寞”,靠太阳能与轻量化把留空时间拉长。 首次公开并非“全摊牌”,但从公开材料能抓到几个锚:高比能电源、超薄柔性光伏、轻质复合材料外覆膜,以及冗余飞控。听起来很理工,但本质就是四个字轻、稳、久、可回收。

多场景载荷与“空中基站”
“南天门计划”的看点不只飞得高,还在于“背什么”。雷达、通信、成像是三大类:白天成像配合多光谱,夜间切到红外通信侧做“空中基站”,临时托举应急信号,把“没有信号”这件小事变成“大救急”。 边远地区灾害监测、海上搜救、林火早期预警,都能用上它。更妙的是“模块化”:载荷舱像“抽屉”,任务不同、抽屉更换,地勤半小时内完成转场准备。黑子网用户在现场笑称,“像给天空装插线板”,一句玩笑却点中了“灵活布控”的灵魂。
试验时间线与安全设计
工作人员透露,地面综合验证已跑多轮,高空环境舱完成低温、低压与紫外老化测试随后的节点评估将围绕“爬升窗口、能源闭环、姿态稳定”三件事展开。真正的难点不在“起飞”,而在“留空一周以上还要拆回数据”。 安全设计也做了双保险:断链自稳、失能缓降、关键节点冗余供电。通俗说就是“能撑、能控、能安全落地”。一名试验工程师打比方:过去看天靠塔,现在“把塔抬到天上”,但塔也得会自己回家。
产业协同与供应链拼图
“南天门计划”像个大拼图:材料、能源、飞控、载荷、气动每块都要拼对。材料侧要“强度够、重量轻”能源侧要“白天发、夜里存”飞控要“抗扰动、稳姿态”载荷要“低功耗、高灵敏”气动则要“高升阻比”。 这些听着抽象,落地就是一串供应链的排练。谁的柔性电池板更轻、谁的复材蒙皮更抗紫外、谁的算法更省电,决定了它能飞多久、看多清、下多快。航展把“朋友圈”摆成一排展板,也是在给未来的合作伙伴放“名片”。
观展机位与避坑清单
想拍清模型细节,别挤正中,站模型尾侧45度更容易看出翼型与载荷舱门线解说开始前五分钟到达,能蹭到“结构爆点”三连:动力、载荷、留空。问问题时尽量避开“具体参数多少”,改问“某项指标怎么平衡”,工作人员更愿意聊。 避坑方面,排队别把手伸进展台线内,模型边缘有细薄蒙皮听讲时记得站在灯光侧,拍照不反光带娃记得耳罩,旁边的飞行表演高声浪容易吓到孩子。带一支细头记号笔,把想查的名词写在票夹背面,回家再深挖,比当场“硬抄书”更有效。